网站简介 - 创作团队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文学 > 纪事 > > 正文

撑起公益养老一片天(报告文学)

来源:原创 作者:白雪 时间:2019-04-11

 

 编者按:

 老龄问题和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和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过程中,希望党和政府切实解决好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广东知名作家白雪长期致力于老龄问题和养老问题的调查研究,继发表长达46000余字的中篇报告文学《当你老了》之后,借在浙江南浔徐迟故里参加徐迟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暨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之机,对当地社会名流关于养老事业的成功探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日前又推出报告文学《撑起公益养老一片天》。请一切关心老龄问题和养老事业的人士关注、品读。

 本网全媒体编辑部欢迎广大作家、作者和读者朋友采写并推荐类似作品,广泛分享交流,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撑起公益养老一片天

 

白 雪

 

 风光旖旎的南浔古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处。南浔之美在于她碧水般的灵秀、丝绸样的温润。历史上长久的富庶和繁华,赋予了水乡南浔人不一样的情怀和眼光,仅在现代史上,这片1.2平方公里的小镇竟然孕育出我国80多位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和省部级领导人,孕育出著名的作家徐迟先生。

 古镇上有条“江南水乡一条街”,古香古色,店铺林立,再现了明清时的繁华。小街中段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楼,上层是原浙江省省长柴松岳亲笔题书的“江南水乡一条街”,下层是七个烫金大字镶出的一块醒目招牌:“中国第一老年城”。敢打出“中国第一老年城”,想必非同一般,何况是我国百岁女红军王定国老人的亲笔题字。王定国,是有“延安五老之一”称号的革命老前辈。本文将带您一起走进这座美丽的古镇,走进“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走进朱倍得——一位退伍军人的精彩世界。二十多年里,他栉风沐雨,筚路蓝缕,走出了一条医养结合等六种养老模式并存的道路,“开创了中国社会办养老之先河。”

 

 一个决定,付出自己后半生心血,牵起全家人的执着坚守;大爱之心开创中国多元化养老之先河 

 

 为了纪念徐迟和褒扬他在报告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湖州市政府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2001年联合创办了“徐迟报告文学奖”。2017年6月5日徐迟报告文学奖永久落户南浔。笔者有幸参加了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来到美丽的南浔古镇。参加颁奖典礼的那天傍晚,与几个文友散步,按图索骥去寻找徐迟笔下“水晶晶”的江南水乡的倩影,来到江南水乡一条街,看到牌坊上“中国第一老年城”以及右侧“久安老年福利中心”的牌子时欣喜若狂,因为当时正在创作一篇有关养老问题的报告文学。于是,经过参会的南浔著名摄影家陆新民先生介绍,会议一结束,就来到久安老年福利中心采访。

  “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位于古镇西南边,占地一百多亩,建筑面积三万平方米。是由江南水乡一条街、久安老年公寓、千翁宾馆、久安老年医院、老年俱乐部、文园等组成的设施配套齐全的养老社区,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养老城。   

 那天一早在养老公寓采访了孙彩英和刘廷弦两位老人,他们热情地邀我进各自的“家”里参观,脸上洋溢的快乐至今历历在目。

 住在一楼的孙彩英老人,她用衣柜把36平方米的房间隔成了一个套间,室内收拾得十分整洁,墙上挂满了家人和她参加各类活动的照片。公寓为每个老人配了电视机、电冰箱、燃气灶等常用设施。穿着干净利落,打扮时尚,依旧神采奕奕的孙彩英老人已经84岁高龄,是这里的文艺骨干。她滔滔不绝地讲述在这里度过的17年美好岁月:“我们大家在一起开心得不得了啊!一起吃食堂、下饭馆、唱歌、跳舞、聊天、弹琴、打拳、旅游、过生日、吃大餐…… ”她高兴地为笔者拿出一沓相册,里面记录了老人在这里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生活。孙彩英老人早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我问住这里一个月要交多少钱?老人说,当初入住老年公寓的押金一房一厅(36平米)收6万元,按房间收费(不按人头),夫妻双居仍是6万元,直到老人故去时押金全额悉数退还其直系亲属。每个月的管理费只要150元,到了2006年后才陆续涨到了300元至600元。

 时间又过去了两年,到2019年,整整23年过去了,如今这座老年城从奠基开始,先后共投入5500多万(其中包括员工陆续筹资的3000多万元),可六万元的入住押金至今未变。23年前每月的管理费是150元,至今才涨到8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已翻了不知多少倍,而拥有一流的软、硬件设施的久安养老公寓收费却如此之低廉,在我国也不多见。目前国内二三线城市,无论环境还是设施的齐备,远不比久安老年城条件的养老院月收费也已接近万元。久安为何要这样做?又是如何坚持做到的?一连串的问号在心里浮起。

 当年采访在久安公寓和爱人一起度过了他们人生1/4时光的刘廷弦老人时,87岁刘老平静地回忆说:“我们当时来了九对夫妇,现在剩下了两对半,我老伴是2016年过世的。她生前在这里很快乐,每天唱歌、画画、练气功。”应老人之邀参观了他和老伴生活了二十余年的家。房间比起孙彩英老人的家显得有些凌乱,屋里墙上挂满了他老伴生前的绘画、书法作品,记载了他们在这里21年的晚年时光。他性格开朗健谈,身体硬朗。幸福写在脸上,感恩挂在嘴边。他和许多南浔老人一样,感谢朱倍得先生,感谢他创办了南浔老人晚年的福地——老年城。笔者当年还是从他口中听到朱倍得这个名字的。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曾由衷地说:“老年城的朱倍得书记是个干事业的人。你可能不知道,他原来是我们南浔镇的镇委书记。为了南浔老人有个安度晚年的乐园,1996年他辞去书记的职务,创办了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   

 是什么让当年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的朱倍得突然辞去镇委书记一职,下海做起公益养老事业的?心里又浮出一个大大的问号。采访完匆忙离开时,在一楼过道里遇见一位中等个头、满头华发、身板挺直、气宇不凡的先生,陪同采访的办公室主任陆琪告知他就是这座城的创立者 ——原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倍得。因要赶往车站,彼此匆匆一见,交换了名片就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握手作别。

 在之后的创作中慢慢了解到朱倍得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做了一件堪称奇迹的了不起的事!他的名字也一直随着采访过的老人时不时闪现在眼前。做一件公益的事容易,但要把它当成事业并发展延续下去就极其不易了。毕竟首先要生存,又要为社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还不能靠政府的资助……

 当这次采访朱倍得先生问起他当初为什么要辞职时,年逾古稀的朱倍得操着略带江浙口音的普通话,声音温和地娓娓道来:“我1979年10月转业被安排到南浔镇担任镇委副书记,之后担任过南浔镇镇长、南浔区工委副书记、浙江省南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南浔镇委书记。90年代南浔建起经济开发区,1996年那年,组织上调我去市里当局长,职级从副处升为正处。当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辞职。”                                                           

 升职是常人求之不得的事,他为什么不去呢?这也正是当时令众多南浔人匪夷所思的问题,猜测和不解自是纷纷扬扬。他当年的辞职报告是这样写的

 敬爱的党组织:

 本人自六一年入伍至今已干了三十五年,在南浔工作风风雨雨也已有十八个年头,自认工作尽心尽责,为国防建设、为地方做了一点有益的事。总算无愧父母和自己的良心。当然也有不少缺点毛病。现在年纪已过半百,深感力不从心,不能胜任现职但又不到退休年龄。为不使领导为难,又从有利于机构精简着想,特要求辞去现任的一切职务,并将我的干部身份及一切劳保待遇、职级官位统统捐献给国家,当一名普通百姓,从零开始,在后半辈子尽力为社会再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唯一要求把我的党员关系转出机关外一个单位,甚为感谢。并要求对我在职期间的工作进行一次评审,以示负责……十分感谢!

             顺致

  敬礼

辞职人南浔镇委朱倍得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报告中的理由似乎还不够充足,任何偶然的事件中都有其必然存在。从这次采访中才知,当年4月12日,南浔镇新书记杨建新上任时召开了一次全镇干部大会,邀请朱倍得参加,他借机将特意写好的 《致全镇领导和干部的一封信》在会上做了如下陈述:“我提出辞职不是突然的,而是我几年前就产生的想法,九二年镇九届党代会选出新班子,我连任镇委书记后,就在班子内部提出过在本届任期届满后退出领导岗位的建议。我这样考虑是为了南浔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区域的扩大,管理工作越来越向城市化发展,各方面要求的标准高、难度大。而我只有高中文化,工作中已经感到很吃力,有些工作不做则罢,做了做不好反而造成遗憾。所以,这两年来开发区管委会和镇委重视就地培训和引进一批各方面的人才,用意就在于此。”

 在官本位盛行的时代,许多人削尖了脑袋向上爬,而军转干部朱倍得却能审时度势,从南浔的发展和前途着想,主动让位,这需要怎样的一种胸怀?他之所以选在调升他去区里工作时提出辞职,从他当年那封信的陈述中可见一斑:“我从镇长到书记任职已有三届,年纪已过半百,自感需要有位新领导来接替,以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所以,在去年下半年筹备镇第十届党代会时,我就提出不再担任镇委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再干上一年,使领导工作有个衔接过程。另外第三座跨运河大桥和外环路等工程项目刚刚铺开,今年十五件大事还要件件抓好落实,半路出走情理难容。但是,我不久前得知组织上将调我到湖州去工作的消息,在组织未下决定找我谈话前,我就决定提前辞职了”。

 早有辞职打算的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不影响工作衔接,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提出。从此不难看出一个受党多年教育的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不难看出在革命军队中陶冶锤炼了18个春秋,塑造出本色不改的军人情怀。

 辞职后他一直都在思考一件事:“我在位时,开发区曾计划在现在老年城地址上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因种种原因未能做成。我辞职后首先想到的是把这件事情做好,让很多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退休后缺少照顾的老人来这里养老。这就是我的初衷。”

 朱倍得50岁前的人生(除学生时代)可以用两个18年概括:自16岁从省立湖州中学高二应征入伍当了铁道兵起,在部队整整干了18年,足迹遍布江西、云南、四川、辽宁、天津,先后参加修建向(圹)乐(安)铁道、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沙通铁路、通霍铁路建设。他历年被评为五好战士,入伍第三年就入了党。或许正是这18年的磨练,培养了他积极向上和凌然正气的良好品德,以致他转业后到南浔镇政府领导岗位的18年中,自强不息、有所作为,为南浔的经济振兴和发展做出过极大贡献。他在位期间从旧城改造抓起,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构想“保护老区,开发新区”,并与班子达成共识。他发扬军人速战速决的传统,一个月就把农贸市场搬出老街,搬到新规划的区域。他和班子成员带领南浔人,没日没夜地忙碌在拆迁、修路、建桥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之中。最可贵的是在旧城改造中极大地保护了南浔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南浔古镇在新的城市风貌中延续发展,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南浔先后获得十余项全国先进荣誉。他无愧于南浔,也得到了组织和南浔的认可,连任镇委书记一职。

 退伍不褪色,为民做事为己任是朱倍得的担当。他要尽己所能为挚爱的这片土地做更多的实事。正如在采访中所言:“我提出辞职是为了留在南浔。因为南浔是我的第二故乡。六一年我应征入伍后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就在南浔,七九年部队转业又回到南浔。南浔虽不是我的出生地,但是南浔人民养育了我。”不仅他自己留在了南浔,他的家人也全都扎根在南浔,成为他日后公益养老事业最得力的助手。

 随着他事业的启程,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负债经营的沉重现状让看不到前景的八个股东先后退出,此刻公司急需管理人员。望着一筹莫展的父亲,当时在市某家银行工作的独生子朱滨像当年父亲那样,自愿向单位提交了辞职报告,结束了他正式员工的身份,回来助父亲一臂之力,到久安公司千翁宾馆出任董事长。第二年即2004年,儿媳妇庞莉诺又毅然辞去南浔政府宣传部的公职,加入到久安工作,如今早已独当一面,成为久安公司的总经理。2016年去老年城采访就是在她的安排下成行的,遗憾那天她在市里开会没见到面。

 孩子们当初为何都如此干脆地辞去不错的公职?是否受朱倍得家长制的影响?心中不免生疑。谈话中得知,两个孩子都是自愿的。因他们亲眼目睹了父亲这些年的艰辛和不易,亲眼目睹了久安公司一天天的艰难发展和壮大。他们理解父亲,被父亲的大爱所感动,对父亲从事的公益养老事业也渐渐产生了无限敬重!他们深信这一高尚的公益事业在今后一定大有前景和作为。这些都已经被后来的时光一一证实。

 截至2016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1.50亿,占总人口的10.8%,当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平均每天约有2万人、每小时有800多人进入老年行列,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会达到近5亿人时,要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是个非常艰难而沉重的话题。如何让现有的两亿老人颐养天年,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生命路程,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整个社会为之付出艰辛和努力。 中国养老事业应该感谢朱倍得先生23年前的重大抉择,这个抉择不仅成就了他个人后半生的事业,更为我国养老事业的曲折发展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缓解我国老龄化的巨大压力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座“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惊艳了我国的养老事业, 打造出一块民办企业办养老的金字招牌,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养老的光明道路

 

 “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自1997年重阳节建成使用至今的22年里,老年公寓一共接受548名老人。现有94户114名老人在此安老,其中有24对夫妇。先后有52位老人在此安详终老。现有床位518个,一直处在满员状况。千翁宾馆和久安医院各有100多张床位。老年俱乐部发展会员1500人,每年在老年城参加活动的老人10多万人。千翁宾馆累计接待疗休养老的已逾万人次。久安老年医院接待医疗康复的老人累计数千人次。每天到文园参加健身、锻炼的老人三至五百人。面对我国老龄化程度迅速加快的当下,南浔早在20多年前就率先引领了多元化养老的潮流,竖起民营企业公益养老的一面鲜艳旗帜。   

 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当辞职后的朱倍得携妻子四处走亲访友,考察市场时,好消息传来:浙江省老龄委和体改委把老年公益事业的深化改革纳入规划,决定在南浔做试点,办出以社会力量创办老年福利事业,以经济实体带动老年福利事业特色的发展。朱倍得抓住了时机,成立了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

忆起创业之初的经历朱倍得记忆犹新:“办公司搞养老事业投资要有钱。没钱怎么办?尽管辞职时没与爱人商量过,怕影响决心,但还是得到了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她拿出我们家的全部存款20多万元,让我去创业。可20万对建老年城只是沧海一粟。怎么办?只有借!终于 ,在南浔、湖州和老家轧村等八位民营企业朋友们的支持下,筹借到300万元 。1996年10月20日(重阳节),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成立了。用‘久安’,取的是‘长治久安之意’。我做养老,就是把它当成公益去做的”。注册商标他采用了“久安”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J、A,形象地合并成一把为老人遮风挡雨的伞,以明其志。“公益”两字在公司成立的那天起,就给他今后要做的事业定了位。

 国家对办养老事业早就有政策的优惠和扶持,朱倍得对此的回答却令人意外:“当时各乡镇办养老院银行都有贷款,没想到民办和社会办养老既无政策扶持又无银行贷款,而且我的公司有“公益”两个字,银行也不贷款。”可想而知,他当年创业有多难。但他凭着军人特有的非凡胆识,在当地政府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闯了过来。第一期工程于九个月后建成,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25亩,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起老年公寓、老年俱乐部、老年医疗保健中心、会议室和便于游客购物的“江南水乡一条街”。1997年重阳节这天,我国第一座老年城在浙江湖州市南浔区诞生。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主任桂世镛亲自为“浙江久安公益事业有限公司”题写牌名。当年盛大的落成典礼给了朱倍得极大的温暖和鼓励。

 随着二期工程投入的不断加大,困难也随之而来。一期已经投了2000万,二期、三期还要投两三千万。从公司运营以来,年年要亏五六十万。这时,当年向他施以援手的几位企业家因看不到公司的前景,怕继续亏损下去连本都收不回来,便纷纷提出退出股份,让他独家经营。当年借钱时,因感激朋友的情义,他把他们都当做公司的股东合股经营。现在人家要退出也没有理由阻止,何况朋友们还都很仗义,把当初借给他的钱写下10年期归还的欠条。

 过年,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可那些年里,每逢过年,朱倍得夫妇却如同寒冷冬天里步履维艰的乞讨者四处奔波求人,碰壁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他的爱人杨央花从他辞职起,从未抱怨过。每逢难关,她都默默不语地关注并支持他。回忆那段时光他神情凝重:“最难的时候我连银行的利息都还不上。每到年关,都是我们的难关!公司财务拮据。每当到年终银行借款调头的日子,我们夫妻俩更愁得不得了,茶饭不思。妻子总是东奔西跑,向她的姐妹兄弟和娘家亲戚们借债。经历了多少周折和不顺心,她从不跟我多说一句。我们就这样七凑八凑,要借到二三十万元调头钱才能先付给银行,一周后再取出来归还给人家。”这一周的时间很短,仅七天,可对他们夫妇来说却非常漫长!承载了他们多少心灵的折磨和熬煎?做公益竟然如此艰难!回望“久安”走过的每一步,都饱受风雨、坎坷的磨砺,他们刻骨铭心的经历也同样令人感动和心酸。                                                                                               

 朱倍得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坦言:“很感谢一些单位和朋友,他们看到我们做公益的艰难,常常出手帮助我们周转,让我们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能一路走下来,多亏各界朋友们的帮忙和支持”。最初给他借钱是那些朋友们,10年期的借款期限到期时他也没能按时归还,直到2011年把一座建好的大楼卖了出去才还清了所有借款。这已是他开始创业的第14个年头。他很感慨:“没有一帮朋友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这座老年城的今天。”

 当人们看到老年城一天天发展壮大的盛景,却不知这个铁道兵转业的铮铮铁汉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做养老公益事业的艰难和曲折。从他扔掉手中的铁饭碗艰苦创业的那天起,每年直接、间接用于老年城的各类补助款项平均140.3万元,从1998年到2016年累计贴老金额高达2666万元。1996年到2004年间他的公司一直没得到免息贷款,是因为“公益”两字。直到2005年有同事和朋友们告知政府对社会养老有一定的扶持时,才经过层层打报告到浙江省,省上又把资料上报到国家发改委,最后国家发改委批给浙江省一千万元扶持养老事业,省上下拨给久安公司100万元。这笔资助虽来得不易,但朱倍得已经非常知足,说明国家对久安公司做公益养老的支持和认可。

 久安公司运转了23年,直到近两年收支才刚刚持平。他为何要这样苦自己?其实早在老年城正式运营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要更多地赚钱,但赚钱也别赚老年人的钱。”他要把努力赚来的钱尽可能最大化地回馈到老年城的运作之中。笔者非常赞同这样一段话“公益和商业的区别,并不在于公益是免费的,商业是收费的,而在于收费的目的。公益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和谐,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而商业的目的在于营利,在于股东利益的分红。所谓公益,就是大家都有利益的事!”

 从1996年至2003年间,通过三期工程,久安公司先后建起老年公寓、老年医院、老年俱乐部、江南水乡一条街、千翁宾馆(后改建为千翁大酒店)、千翁桥、文园及外围沿嘉业路一侧店面。终于在2005年精心策划后打出了这块响亮的养老招牌:“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它的确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久安公司之所以敢打出“中国第一老年城”的牌子,是它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养老体系,有一系列完整的配套设施和成熟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久安至今已创出六种养老功能并存的先进养老模式:老年公寓定居养老、俱乐部娱乐养老、文园休闲健身养老、医院医疗康复养老、宾馆疗休养老及旅游观光养老。形成一条可以扶持多种功能并存的老龄产业链。它用发展老龄产业的经济收益来补助养老事业,为老年城的发展和生存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南浔久安的大胆创新,在我国养老体系尚未健全之时,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养老之路,惊艳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事业!其经验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

 徐迟先生生前得知朱倍得正在办老年公益事业时托刘廷弦(前文提到过)老人带话给朱倍得,嘱托久安公益事业中心“一定要办得让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满而愉快”。当年徐迟先生还高兴地为之写下了《家乡传来消息》一文。赞扬朱倍得的义举。

 原《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是同朱倍得一起入伍的战友。他一直关注南浔老年城的创建和10多年发展,鉴于朱倍得对我国养老事业的义举,2006年8月他亲自出面请老红军王定国老人为《南浔.中国老年城十周年纪念册》题字。他向老人详细报告了南浔老年城创建十多年的不凡举动和取得的成绩,王定国老人听后十分称赞并欣然题下“南浔.中国老年城”。2009年罗开富认为,既然南浔老年城在国内起步早并有了一定规模,办得有声色,就应该树起中国第一老年城的旗帜。于是,他再次拜见王定国老人,老人认为言之有理,又慨然题下“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

                                                                                        

 一个公园——文园,从方便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提升到弘扬南浔本土历史文化和革命传统,还为公寓养老解决了经费来源,一举多得

 

 朱倍得认为他51岁辞去公职后的二十多年里,做了三件最有意义的事情,而且是有眼光,后来被证实都是正确的事:第一件是举办社会养老事业;第二件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第三件是参与南浔古镇的保护。为此他颇有些得意地说:“创办公司初期,人们对办养老机构还不大认同。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养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各级政府对养老问题也越来越重视。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32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作了重要指示。我觉得,当时举办养老事业的选择是对的。第二件是传承弘扬革命传统。1999年我们以南浔历史文化为主题兴建了文化公园(后改名文园)。与此同时,在文园内建起了一个红军长征纪念馆,以南浔人《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1984年至1985年徒步采访红军长征路全程所收集的资料为内容,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为该馆题名为‘红军长征追踪馆’。多年来,参观人员络绎不绝,感慨万千。2001年文园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又荣获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讲述了三个女红军和半条被子的故事就陈列在‘红军长征追踪馆’中。尽管当时有人对兴建红军纪念馆泼过凉水,但现在回过头看更加证实这个选择是对的。第三件是参与南浔古镇保护,与有识之士一起挽救了南浔古城……”他做的这三件事件件都有超前意识,可谓远见卓识,并被后来的实践验证都是正确的。

 他为何有如此眼光和超前意识呢?而且做得每件大事都能合上时代的脚步,都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契合。这或许得益于人民军队的培养,有了一颗退伍不褪色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之心;得益于退伍后在政府领导岗位上培养出的政治敏感性;得益于党的多年教育,形成了良好政治修养;还得益于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党的忠诚。在采访中他语气坚定地说:“我的内心是非常充实的,甚至比赚几个亿都强,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我觉得一个人做事要出于公心,从大处着眼,凡事首先要想到维护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利益。只要大方向对头,就要坚持做下去,定有所成。”

 1999年,为了扩大老年公益事业的空间,增加弘扬南浔历史文化名镇的内涵,朱倍得征地60亩,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创建了文园,前后两期共投资2305万元。文园虽不算大,但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曲水环廊、盆景雕塑一应俱全。文园中心区为20亩湖面,园内有内涵丰富的十多处展馆,其中分量最重的分别是红军长征追踪馆、著名作家徐迟、画虎大师吴寿谷、国画大家李大震、著名舞蹈家姚珠珠等南浔名人纪念馆、艺术馆:张爱萍将军为“红军长征追踪馆”题字;黄苗子先生为“徐迟纪念馆”题字;吴邦国同志为“吴寿谷艺术馆”题字。南浔名人长廊,是在80块天然大理石上雕刻出南浔明代至今80位南浔籍仁人志士的画像和事迹。他们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南浔建镇的740多年里,有的为国建功、有的为民造福,在各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贡献。

 当笔者从名人长廊上看到一个个在新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时,赞叹之声不禁脱口而出:南浔真是个名人荟萃、英才辈出的地方啊!新中国第一架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两弹一星”功勋人物屠守锷(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总设计师)、潘镜芙(我国新型导弹驱逐舰总设计师)、桂业炜(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还有在我国动力工程、计算机研究、半导体光电子学、发光学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家顶尖级人才。难怪文园能够获评浙冮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上海青少年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浔市、区、镇和青少年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参观文园“三馆一廊”还被定为南浔新兵入伍第一课,接受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它对外开放的一年多时间里,就接待了来自国内几十个地区、数百个单位的参观者和十余万人次的游客,其中包括中央委员、省部级领导、著名作家、艺术家黄宗英、黄宗江、郁风、张瑞芳、秦怡等人。到此参观的青少年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和革命传统精神,都与其名相吻合,当之无愧。一如朱倍得所言:“我们为南浔名人树碑立传,就是要启迪后人,继往开来。”这正是南浔文园创园的初衷。因其极佳的创意和人文景观,2000年被评为湖州市十佳旅游景点。 

 每天清晨或傍晚,老人们迎着朝霞或伴着夕阳在这里打太极拳、耍剑、舞木兰扇、一板一眼地唱着越剧,愉快地健身、锻炼。每天早上八点钟前和傍晚六点以后的时间段里,文园向全镇老人免费开放,其余时间则面向社会做为旅游景点商业运行。文园全年的门票收入达84万元,场租费收入8.5万元,其中茶楼、水车和联票等收入4万元,从而成为久安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事实上,朱倍得这些年的经济压力一直都很大。20多年来,他先后在100多亩的老年城上投入了5000多万元,“最难的时候,连银行利息都还不起”。但他却认定一条:“养老要公益不要暴利。”为此,他探索出一条以商补老的模式,利用老年城地处南浔古镇的优势,将老年城临街物业都改成商铺,将几乎所有商铺租金用以补贴老年城运营。“没有商业的补贴,没有这些年土地的升值和资产的增值,老年城就走不到今天。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坚持老年城的公益性,这个大方向不能变。”朱倍得还斩钉截铁地说:“高收费令人高攀不起,养老要公益决不能要暴利!”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年前的入住押金从没有增加过一分钱,老年公寓的床位费800元,至今每个月的生活费在400元左右,食堂里的每份荤菜仅5元左右,素菜在两元以内。

 文园既是老年人的乐园,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公园。园内的“红军长征追踪馆”特别值得一书,其中还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座红军长征追踪馆,既是老年人和游客感恩党、感恩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南浔乃至浙江省一所不忘初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 984年《经济日报》为记者罗开富(南浔籍人)开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专栏。他按照五十年前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的时间和走过的路线,历时368天,徒步穿行了11个省市。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是目前我国徒步走完红军长征全程的第一人,也是一年内徒步里程最长、发稿最多的记者。他每天在《经济日报》上发一篇“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在当时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那时,还在当镇长的朱倍得被罗开富的每一篇报道震撼着,被当年的红军精神激励着,更被战友重走长征路的顽强精神和壮举感动着。他虽然与战友无过多联系,但这种感动一直萦绕于心,红军精神也一直默默地激励着创业中的自己。1999年,他决定以罗开富徒步长征路采访和全程所搜集的珍贵资料为主要内容,在文园里建一座红军长征追踪纪念馆,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也为罗开富的壮举立碑树传。尽管当初很多人都不看好,但他还是投资600万元,建起一座占地2000平方米的红军长征追踪纪念馆。曾任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将军亲笔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纪念馆里有红军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雕像、还有抢渡大渡河时红军战士在湍流之中铁索桥上栩栩如生的雕像。馆口进门处便是主题创意者罗开富的雕像,馆内收藏了他沿途采访的珍贵资料。2016年,有一桩大事件让朱倍得骄傲,他说:“中央决定于当年10月22日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习总书记提到了三个女红军和半条棉被的故事,你肯定不知道,当年三个女红军住过的房东家,已经80多岁的徐解秀大娘将女红军当年用过的火铲、水桶和火炉都通过罗开富副主编交到我们纪念馆保管。”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我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和历史启示,深刻阐述不忘初心。“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之初就树立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简单说,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记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宗旨。”朱倍得建红军长征追踪馆的目的就是要人们牢记我党历史,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是朱倍得一直默默践行的行为准则。他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能够合上祖国发展节拍的长远眼光。即便弃政从商,他仍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退伍不褪色,时时把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同国计民生关联在一起。二十年如一日,在可以借鉴的经验及参照对象极少的情况下,一步一个脚印,摸着石头过河,逐步形成了一个社区化养老、多功能为老、产业链助老、福利型爱老的多元化社会养老模式。不仅服务于居住在老年公寓的几百名老人,还惠及南浔镇上几千名居家养老的老人。他用大爱托起了养老重任,创出一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社会公益养老的先进模式,获得前国家老龄办联络部主任程勇的高度评价:“南浔,中国第一老年城开创了中国社会办养老事业的先河。”

 历经风雨终见彩虹,二十多年来,前来参观考察的内外人士达二十多万人次,其中有近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老年问题专家。南浔模式还引起国家老龄委的重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体多次对南浔老年城进行宣传报道。2000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电视4台在《变化中的中国》栏目中以“老人新家”为题连续播出南浔老年城的老人生活。

 

 尾 声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像朱倍得这样,坚持二十年如一日,把养老当做公益事业去做,并为之穷尽半生精力去奋斗、去打拼的人并不多,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军人品质,凭借着共产党人为国分忧、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撑起了社会办养老的一片明丽天空,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我国的养老事业需要更多的朱倍得!只有当更多的社会力量把养老当成一项阳光事业和崇高追求,像朱倍得这样把养老做成公益事业时,才会迎来我国多元化养老行业柳暗花明的春天!。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白雪(左)在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上

 

白雪,本名吴红霞,白雪是她的笔名,山东临沂人,现居广东惠州。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司法分会理事、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员、惠州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惠州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邓 圩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2 湖北中创文网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2865185296 投稿邮箱:2865185296@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工商备案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