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佳作呈现 > 散文杂文 > > 正文

善良的力量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李燕玲 时间:2023-05-04

 

善良的力量

文/李燕玲

 

最近火出圈的是“淄博烧烤”。疫情期间,上万名山东大学生滞留在淄博,当地商人待学生们如亲人,提供种种便利。时任市委书记马晓磊更是克服物资短缺等实际困难,请大家吃淄博烧烤。疫情结束后,这群学生没有忘记特殊时期的烧烤之恩,组团再聚淄博打卡,并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于是,“淄博烧烤”迅速火遍全网,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淄博烧烤”。这是善良的力量。一个人的善良可以温暖一群人;一座城市的善良可以传遍全中国。

与“淄博烧烤”异曲同工的是应城作家陈喜华用作品《人心向善》讲述的一名小人物的善行故事。这位名叫黄火发的普通乡村干部并没做啥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耐心细致做了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定期清理水泵边的淤泥和杂草,义务帮村民修电灯,协调处理村民纠纷,夜赴村民家调解家庭矛盾,不辞辛苦随乡亲远赴外省处理突发事件,帮村民在外地打拼的孩子办理迁户手续……对这些繁琐的小事,黄火发随叫随到,乐此不彼。

“人家找你是相信你,我不去是不行的”“家里的事不急就可以放一放,别人求你啦,你就不能让人家失望。”黄火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种“严于律己,一心为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百姓的爱戴。在黄火发因病住院期间,村民们自发为他筹款;他逝世时,全村男女老幼都来为他哭灵,守灵;出殡那天,前来送葬的人从黄家湾绵延到郎君镇街上;去世三年后,人们依旧念着他的好,记着他的善,传着他的爱。

黄火发用自己一颗善心和点滴善行带动了一个土桥村,乃至一个郎君镇,甚至一座孝感城。越来越多的人无怨无悔投身于美丽乡村建设,使中国六百九十多万乡村实现旧貌换新颜的蜕变。

《人心向善》并不是陈喜华的第一步纪实作品。他长期工作在公安基层一线,从警40余年来,勤于学习、笔耕不辍,先后在各级新闻媒体发表作品100余万字,已整理出版《警营管窥》《警涯屐痕》《扶贫日志》等6部文集,作品大气,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他生活阅历丰富,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对人间疾苦体悟深刻,对小人物的努力拼搏、平凡善良感同身受。

为了展现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陈喜华甘愿用四个月时间在土桥村的田间地头走访,深入生活,深入百姓,发掘黄火发生前的典型事迹。这些真实、细小、毫不起眼的事迹里蕴藏者饱满的善意种子。善良的种子可以萌芽,可以开花,可以芬芳整个世界。陈喜华有两个观点掷地有声:

“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知道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人民群众不需要’说大话、讲小话、传私话’的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到底该如何为老百姓办事?当代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领导干部?大家在《人心向善》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在应城,像陈喜华这样的好作家有很多。如致力于教学研究的李汉超主席,创作《教海逐浪》《静下心来读好诗》等十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如钟情于水利事业的李俊勇先生,编撰《绿水青山》《巡查故事》等多部文集。还有投身应城地域文化研究的美女作家张灵霞,参与编辑《应城民俗生产篇》《应城民俗生活篇》《应城地名文化博览》《应城史话》等。他们都把挖掘“小人物”“小事迹”的善意力量当作己任,为传播地方文化激活城市密码无私奉献。他们的善行义举也值得我们铭记与感恩。

当下,很多人感叹人情冷漠,抱怨好心当成驴肝肺。其实,这都是我们对外界的苛求。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心存善念,多行善事,我相信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因为“淄博烧烤”和《人心向善》告诉我们:对于善良的人来说,善良本身就是最好的福报。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